云南思茅,钟灵毓秀,历史悠久。思茅是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为云南三大海关重镇之一,曾有"东南亚陆路码头"和"银思茅"之称。民国时期,思茅为普洱道署驻地。
1922年,维也纳人约瑟夫·洛克(植物学家),第一次来到中国云南思茅考察,他立刻被这里独特的风土人情所吸引,走遍了思茅的每个角落,拍摄了大量关于思茅的珍贵照片。现在选取其中20幅(黑白上色),一起感受100年前思茅的面貌。
城南怀柔门
这是1922年思茅的南城门——怀柔门,城楼高耸,巍峨壮观。南城门现在的位置是老街头十字路口那里。
城门外主干道由青石铺就,路两侧商铺林立,遮阳棚下,商家更是把商品摆到了路边。可见思茅当时商业兴盛程度。
南正街巡游
这是当时的思茅城里的一条街道——南正街,街道两侧建筑古色古香。当时是惊蛰,当地人为了祈福,抬着神像走上街头巡游。街道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民国时期,思茅成了普洱道的政治、经济、文 化中心,商业发达。最盛时期,城区有22条街道。这里商贾云集,街头喧闹,生意兴隆,人口极盛。
宣化门
这是思茅的东城门——宣化门。位置在现在的思茅一中大门进去,往西边一点。
城墙有些破旧,墙根处的城砖都有了开裂。城墙上长了很多杂草,但依然坚固高大,城楼巍峨壮观。城门口,有商贩搭了一间简易棚子,正在售卖一些商品。
勐醒村落
这是当时位于景洪北部的勐醒村落景象,典型的云南茅草屋一栋挨着一栋,房舍周围都建有木栅栏。一条石头小路从村中穿过,整个村落呈现出一种宁静安详的氛围。如今,这里是普文镇。
北城门
过去的思茅有四个城门:东城,西城,南城,北城门。这是北城门,位于现在的北门街上来那个地方。城门只有一个门洞,这是当地人进出北城的必经之路。城门外的道路旁,有一棵参天大树。
思茅当地女子
这是思茅当地两名女子,她们身穿传统民族服装,头饰很特别。两人胳膊上挂着竹筐,身后背着竹篓,都光着脚。她们在街上赶集时,应约瑟夫·洛克的邀请拍照。面对镜头,两人的表情有些紧张。
马帮
1922年,一队马帮正在缅寺前休息,货物堆放在地上。马帮是云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
在他们身后的建筑叫“缅寺”,建筑和佛塔与东南亚诸国相似,为南传上座部佛教寺庙。因此当地人称为“缅寺”,人们也称缅寺为奘房。
思茅城景象
站在思茅城墙上,远眺城内的景象。没有十分高大的建筑,一栋栋房屋错落有致,一些绿树点缀其间。
思茅城的历史约有300年历史,万寿亭位于城中心,城内东南部建有城隍庙和关帝庙,城外东面还建有龙神祠、文昌宫、文庙、思城书院等。城南建有南坛,城北建有诸葛营等。
思茅当地少数民族女子
三名思茅当地少数民族女子,她们身穿传统服装,光着脚,发辫垂在一边,头饰制作得精美复杂。
据统计,居住在思茅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佤族、布朗族、瑶族等,其中哈尼族居民应该是最多的。
文庙
这座建筑位于思茅东城墙外,是当时的文庙。思茅文庙,又称孔庙簧宫,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思茅文庙建筑群呈阶梯状,主要有状元桥、棂星门牌坊、大成殿。
思茅文庙后来成为思茅一中的图书馆。思茅文庙是值得去的地方之一,它留存了一座古城的历史。
马帮人员
几名男子站在一家旅店门口,他们是一队马帮的伙计,分工不同,有的带队,有的赶马。他们有的穿长衫,有的穿短褂,有的打着绑腿。
赶马人开山劈岭,不畏艰难险阻、毒蛇猛兽,风餐露宿,不计较得失、一趟古道来回不一定能养活家人,可把丝绸、瓷器、茶叶和华夏文明带到了全国各地。
思茅海关正关楼
这是1922年云南思茅海关的正关楼前。很多思茅的老照片荡然无存,唯独思茅海关的老照片,还有几张保留了下来。
光绪二十三年(1897), 思茅海关正式开关,海关司署设于今天思茅的天民街。每一队马帮,每一担茶叶都要通过海关,转运出去。
马帮正等待报关检验
1922年,思茅海关正关楼前,从缅甸经栋装运棉花的马帮,正在等候报关检验。思茅海关进口的主要物资有棉花、棉布、火柴、煤油等。照片中,马帮商队正在海关前等候办理报关手续,能清晰地看到当年的海关盛况。
思茅海关自设立后,有28年都由外国人担任,民国15年(1926) 开始,才起用中国人担任海关官员。
看热闹的市民
1922年,约瑟夫·洛克一行人来到思茅一个村子里,很多人第一次见到外国人,都觉得好奇前来围观。
约瑟夫·洛克在翻译的帮助下,和这里的村民们相谈甚欢。临走之际,约瑟夫·洛克还与村民合影留念。
城门外
这是思茅西城门——宣威门外的景象,城楼高耸,城墙高大坚固。城外有一块稻田,旁边还有一些茅草房屋。
远处,薄雾里的青山连绵不断,犹如水墨画。
城门外
1922年的思茅城,老街两边商铺客栈林立,与茶叶加工贸易有关的客栈、马店、酿酒坊、纺布坊等。思茅当时的手工业发达,金银工匠手艺精湛,遐迩闻名。
一位乞丐
一名衣着褴褛的乞丐,头发凌乱,光着脚,手里拿着两根木棍,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了。出现这种情况,与当时一场瘟疫有关。
思茅鼎盛时期,人口有7-8万人。可是到了民国时期,一场疟疾席卷了思茅,从1919年开始,三十年间,思茅坝区人口锐减。到1949年,人口不足2000人。
傈傈族百姓
照片中,穿着民族服装的傈傈族群众。傈僳语称村寨为"卡",每个村社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傈僳族男女都穿自织自制的麻布衣服,只有少数富裕户及上层人物才穿棉布衣服。
洛克与地方名流
1922年,约瑟夫·洛克来到普洱府一位军人官邸,到场的还有当地的一些名流,他们在官邸前合影留念。
打包好的布匹
随着“茶马互市”的发展,昔日的茶马古道,不再仅仅局限于茶马,内地的布匹、丝绸、百货、糖、盐等也开始运送。店门口,打包好的布匹,正准备运出。
1922年的思茅,风光秀丽,一栋栋建筑古色古香,当地百姓勤劳淳朴。这些都给洛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重走思茅老街,留下很多记忆,曾经繁华的街道更流传很多美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