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溪村的街巷
五桂山北麓,松山环绕,清溪流淌。这里坐落着一个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村庄——三溪村。她就像看破红尘,远离世俗的美少女,不问尘事,不受世间惊扰,古朴而精致地坐落在城市中央一个宁静的角落,诉说着这里的前世今生。
走进村里,有上、中、下三条街,每条街都不是很规则,有的径直,有的弯曲,有的宽阔,有的狭窄,一个人静静的在街巷走走,每条巷子都要走老半天。街巷里又有小巷穿插,走着走着,远处好像堵住没路了,一拐弯,又转到另一边,还是街巷,更加幽静,几条街可以四处通达。这里的人们就是在这些街巷里续写着新时代的奔梦故事,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绘就一幅幅新画卷。
2011年,来自澳大利亚的一位何老板,在这里开了一间叫“村有三溪”的古屋酒庄,很多红酒爱好者慕名而来,使这里开始热闹了起来,三溪村迎来了新生。原来已经破旧的村庄也没几户人家,在酒庄的带动下,来自全国各地怀揣各种情怀的人,将这里的老房子租了下来。2015—2016年间这里上百栋房屋被抢租一空,由原来农民工、收渣货人群租住摇身一变来了个华丽转身,全是高知分子文艺范儿抢占了这里。一时租金也由原来500元每月每栋,一下子涨到了3000-5000元不等,最高的已经过万元。咖啡厅、私房菜、酒庄、文创工作室等陆续入驻这里,在这里喝咖啡、品茶、尝美味佳肴,拿本书躺在榕树下的沙滩椅上阅读,听夏日绿荫里的蝉声,无疑是闲暇时光一种惬意的选择。
雨后,三溪村有点古典的典雅和清新。少男少女,在街巷里漫步,有的靠着老墙,有的扶着大门,时而忧郁,时而欢笑,时而低头,时而仰望天空,时而两手相抱,时而双臂挥舞,时而两脚起跳,时而金鸡独立......摆出各式各样的姿势,尽情摆拍,在老街里留下最美倩影。一位已是满头银发的摄影爱好者,背着摄影包,提着三脚架,从中街走来,看娴熟的架势就有点资历了,不慌不忙地寻找他的角度,不时按下快门儿,宁静的街巷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在另一条穿插的石板街小巷深处,一对新人在造型师和摄影师的指挥下拍摄婚纱照,新娘陶醉的笑脸,拖着长长的洁白婚纱,走在古老街角巷子深处,新郎牵着新娘,他们几乎占据了整个巷子,一缕阳光洒进来,照耀着一对幸福的背影走向远方。
画家老马来自贵州,前些年写生看中了这个地方,就在中街一巷租了一栋老房子,装修改造成了画室,他经常在这里创作,会友喝茶侃大山。刚下过一场雨,老马趁着雨后的清新摆上画架开始创作,一只哈趴狗调皮的喝石街低洼处的雨水,见有陌生人走来,小狗慌张的飞跑,一遛弯儿差点撞翻了老马的画架子。老马手中的画笔一甩,自语道:“狗东西,没见我忙着吗?没时间和你耍。”一会,老马把画架扶周正,又开始画了起来。
下街二巷,有间叫植岛的手工坊,这里的主人是生于1982年的小伙子,他叫胡健。他说在这里已经五年了,以前在街对面,刚搬到新的工作坊不久,主要制作高端皮具配饰,以前以个人定制为主,现在为车友会、咖啡店等高端客户做原创产品开发。在手工坊的后面有栋上个世纪90年代的别墅,胡健他们三个伙伴将这栋房子租了下来,改造成了复古文艺风格的民宿,两层楼六个房间,独家小院,厨房,阁楼书房,大堂设有吧台一应俱全。走进房间风格各异,采光通风都不错,是居家歇息的理想之地。据他介绍,平均每间房都在200-300元之间,自营业以来每天房间入住率都较高,每年的收益还不错。我说:“小伙子这么年轻,不错呀!”他俏皮的笑笑说:“嗨,我这算不了什么,三溪村藏龙卧虎呢!”
梁氏宗祠位于上街28号,建于清代,三间两进,砖木结构,进深17.8米,面积约238平方米。算得上是村里的标志性建筑,祠堂内壁保存有较多毛主席语录、公社时期的宣传画及口号等,颇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在村经联社任支委的梁裕华作为梁氏后辈,当说起梁氏宗祠,他很有自豪感。据他介绍:“抗日时期1940年前后,三溪村曾是游击区。村里高龄老人回忆说,当年日军从唐家、大涌、金钟、叠石四路直扑石岐,国民党中山县政府闻风而逃,石岐沦陷。五桂山游击队大队长欧初行经三溪村,觉得此处民风及地形均不错,于是带领游击队员们在此驻扎下来,梁氏祠堂成了士兵们的疗养地。那时候三溪村的小孩子都会唱那首游击队员编的粤语歌:五桂山呀,五桂山,五桂山上开着吊钟花,你有石岐,我有山区,任你机枪大炮我都不怕……”
1949年之后就不再用于宗族活动,当年门头的匾额“慎菴梁公祠”已经换成了“二营四连食堂”,还配有拼音,仔细一看却又不是正规的汉语拼音,如“营”字下面的拼音是“IENG”,“堂”字下面的拼音是“DANG”,据猜测可能是石岐方言拼读。
“听老人讲,旧时三溪村落后闭塞,能够出去读书的人不多,读完书回来就是人才,字怎么读怎么写,都是他说了算。”梁裕华笑着说。
今天的三溪村已十分重视教育,位于中街14号的三溪幼儿园,绿树成荫,外围装饰古朴而又环保生态,院内孩子欢声笑语,书声琅琅。梁裕华介绍说:“从幼儿园补贴,到义务教育阶段全免费,还有校车免费接送”等服务,村里的孩子享受着良好教育生态。
当谈到村民的福利待遇时,梁裕华脸上洋溢着三溪人的自信与豪迈。他介绍说:“村里集体经济收入不错,每年在800万元左右,村里200户人家,股民668人到年底平均都有6000多元的分红。每月村里都给村民交社保,还按时按人分发大米,每季度发食用油,老龄人还有慰问金。”
晚间,是三溪村最热闹的时光,到处一片灯火璀璨,很多客人到这里来品尝美食,感受不老时光,每栋老屋里演绎着不同的故事。下街56号,是一家远近闻名的文艺主题私房菜馆,古色古香的古宅风格,墙上挂满了浸染着历史的壁画。店内简单的木质桌椅别具一格,来这里用餐的人络绎不绝。来自湖北山区的小李,作为精准脱贫外出务工人员,前两年在当地扶贫办的支持下考了驾照,来中山当了段时间货运司机,现在做起了代驾,收入高多了,也比以前舒服。他见这家私房菜馆客人多,每天定时在这里坚守。他见有里面走出来,赶紧礼貌的上前打招呼,问:“需要代驾吗?”一名酒意微醉的女子,上前回道:“要!”小李马上上前接过女子的车钥匙,整理自己的折叠电动车,包好放到后尾箱。随后,帮女子开车门请她上车,女子摇摇晃晃的坐到前排副驾驶位置。小李提醒她系好安全带,女子慢慢悠悠地拉了起来。随后,女子通过后视镜涂抹了点口红和梳理了下头发。她摇下车窗,再回望灯火珊阑的村庄,路灯杆上飘扬的国旗,在灯光的照耀下格外显眼。小李代驾的汽车行走在夜色里,离村庄渐行渐远,他离致富奔向小康的路越来越近。
(单位:中山市人社局)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韦多加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