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元职高电子电器维修职业教育赋能特色产业

   时间:2025-01-07 阅读:

来源:丽水日报-丽水网

在星罗棋布的丽水职教学校地图上,你可以很轻易地发现许多地理空间上的关联:

在有着“青瓷之都、宝剑之邦”称号的龙泉市,龙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有青瓷、刀剑等专业;

在国家非遗传承技艺“青田石雕”的故乡,青田县职业技术学校开出技艺、造型、泥稿等多项与石雕相关的课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亲授带徒;

在“童话王国”云和,该县职业技术学校重点加强云和木玩人才的培养,在校内建起产教融合校企共同体……

地处浙西南的丽水,是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在这里,剑瓷、石雕、木玩等产业,既是丽水展示自我形象的窗口,也是丽水文化制造业和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

10多年来,丽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服务地方特色经济为导向的发展,使得丽水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越来越鲜明。在此基础上,校企合作进一步拓展,产教融合不断延伸。从而,走出了一条独树一帜的“职业教育赋能丽水特色产业共生共长”的发展之路。

培养特色产业人才

推动“文化制造产业”转型升级

打开群星璀璨的丽水制造版图,极富丽水特色的文化制造业无疑是最闪亮的一颗星。

然而,与全国各地一样,前些年,由于国内礼品市场需求趋于萎缩,影响了剑瓷、石雕等工艺品制造业的发展,加上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影响,木玩、钢笔、铅笔等文化用品制造业的出口市场也日趋萎靡。

在逆境之下,一场多维度的自我革新与转型突围之战开始打响。要打赢这场以创新为核心的“翻身战”,人才必不可少。

然而,富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人才,并不能全靠招引来解决。于是,在推动丽水文化制造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丽水市委、市政府敏锐地看到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把人才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社会需要什么,就办什么。办学围着市场转,教学围着技能转。多年来,丽水始终坚持把专业设置与学校布局调整作为引导职业学校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木玩产学研共同体项目是云和职技校的重点建设项目,发端于2016年。

这项被誉为“云和木玩人才孵化基地”的产教融合的探索,从一开始,便被赋予了推进云和木玩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使命。

这个共同体由云和县经商局、云和金泰五金机械有限公司和云和县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发起建设,目的在于建立木玩机器换人运营平台,实现木玩自动化设备实训、培训、展销、改进提升等功能。“对云和木玩产业的阶段性弱项进行再优化,将传统产业与科技化相结合”成为了当时签约各方的共识。

于是,一个由木制玩具主题体验中心、木玩文化产品创客中心、木玩企业大师工作室、市级木玩制作技艺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等子项目所构成的共同体,向木玩产业当时所显现的“创新能力不足、结构亟需调整”的弱点发起了“挑战”。四年来,以培育人才为己任,这个项目不仅为企业输送了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还为行业创造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研究成果,令产业面貌耳目一新。

不只是云和,自2006年开始,龙泉中职校便立足地方特色产业,扎实推进产教融合,以宝剑工艺、青瓷工艺等优势专业服务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青田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和专门化职业学校建设,培育了青田石雕、青田咖啡等紧密服务地方特色产业的专业。除此,景宁职高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对接畲族文化产业、庆元职高相关专业课程对接竹木和铅笔文化产业等,无不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借助于特色课程设置,强化服务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的职能,始终是丽水发展职业教育的主题。”丽水市教育局局长王平说,通过长久坚持接轨地方经济需求,丽水市职校毕业生已成为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重要力量之一。

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

一手解决就业一手服务地方经济

在龙泉中职校旁边的平房,有一个青瓷生产性实训基地。走进基地,可见内部构成俨然一个企业的生产车间。从模具成型区、手工成型区、上釉区,到烧成区,所有生产流程一应俱全。在基地,学生身穿工作服,埋头认真干活的身影是最常见的一幕。

这个实训基地成立于2018年,由龙泉市中等职业学校与龙泉南宋哥窑瓷业有限公司共同合作打造。旨在通过与企业岗位、生产过程无缝对接,在校内实现生产性教学实践,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青瓷行业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

“从前,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所需人才之间,总有一定的差异。很多学生毕业后到企业还要重新学习企业技能。”南宋哥窑瓷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金逸瑞说,为了培养企业人才,公司与学校签订协议,在课程安排上,学校采取了与企业生产无缝对接的工厂模式,学生通过提前在实训基地进行实操训练后,在毕业之后走进企业可以免去“学徒期”,直接就业。

不只是龙泉,无论走进哪所丽水职业院校,毕业生“出口旺、技能强、用得上”,都成为了职校现今的真实写照。

这个面貌的形成,得益于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通过校企利益共同体,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让他们一出校门就能成为“准员工”。

曾经,随着各地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短缺成为发展中的一大瓶颈。此外,像剑瓷工艺、石雕工艺等特色文化制造产业,又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的专业,要求从业人员有较为全面的技术实践操作能力。于是,校企合作成为职校培养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一环。“课堂设到工场、企业搬到学校、大师请进课堂”等教学新模式,已是一道寻常风景。

“以前,传统工艺的传承主要是依靠‘师徒制’。这种方式不仅不利于大量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而且在技术上也很难实现创新。”王平说,现在职业院校开设传统特色专业可以使传统工艺的传授规模化、正规化,能够促进传统工艺人才的培养。

在青田职业技术学校,有8位国家大师和26位省级大师为石雕班的学生免费授课,两位丽水市工艺美术大师长期驻扎。如此的师资,就是要将青田石雕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并与青田当地的特色产业接轨,实现创新。

云和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定向班”本土化培养技术人才,有效缓解企业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问题,也为学校学生明确了就业方向,帮助安排就业。“木玩行业后备人才校企合作‘定向班’,以‘工学交替’和‘定向就业’的培养模式,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实现订单式培养。”云和职技校副校长王柳娟表示,让学生“入校即入企” “毕业即就业”,实现了学校、学生与企业三方共赢。

立足现代化面向国际化

为传统特色产业注入创新的力量

2001年出生的钟安阳是龙泉中职校2017届青瓷高工班的学生。

在去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暨浙西南革命精神剑瓷创作设计大赛上,钟安阳的作品《党旗引领幸福路》荣获青瓷学生组一等奖。在他的作品里,青松环绕党旗、古村落与现代民居相映、高铁行驶在绿水青山间……这些意象组合出自他对于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理解。

“透过作品,可以看到钟安阳的身上或多或少带着龙泉青瓷行业未来的影子,从青瓷班的学生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多元化的产业未来。”龙泉中职校青瓷教研组组长杨宸星说,从2017年开始,龙泉中职校青瓷班不仅教授系统性的理论知识,谋求校企合作、大师课堂,而且专注培养学生的创新化思维和国际化视野。

每个学期,学生都会走出校门,到全国各地的知名窑口考察;承办当地举办的中国陶瓷大展、世界青瓷大会等一系列高规格的展会;将大师工作室搬进校园;为学生争取或者提供展示自己作品、与世界陶瓷名家交流的机会……正是得益于一系列的活动,才有了越来越多“钟安阳”的崭露头角。

“现在的孩子了不得咯。”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张晞致力青瓷研制近三十年,不仅是龙泉青瓷艺术的杰出代表,还是龙泉中职校特约邀请的“授课讲师”。2017年,龙泉中职校将“张晞工作室”搬进了校园。“与他们接触得越多,越觉得他们不一样。他们善于在传承中寻求创新,真的很有活力。”张晞说,现在青瓷艺术的学生不仅有技术更有文化,他们已经开始逐渐跳跃出工匠的层面,“我们也在鼓励他们推陈出新,只有这样,制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有文化内涵和创新理念,我们的行业才会有生命力。”

的确,创新与传承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探究这些产教相融合的特色专业,不难发现它们所展现出的创新活力。

人才是行业腾飞的翅膀,学校则是人才培养的孵化基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有多契合实际需求和引领创新,那么,人才对于推动地方产业发展就能产生多大作用。

在青田职业技术学校的石雕艺术专业,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周蒋文同样深有感触地说,文化与技艺的结合,传统艺术与现代美学的巧妙联结,是青田石雕从传承到创新的新“丝路”。“这里的学生较之以前的徒弟文化基础更高,他们的视野更开阔,一旦掌握了技法之后,创作思路和创作灵感都更好,往往更容易成才。他们代表着青田石雕的‘新希望’。”

走在云和职业技术学校里,当你看到囊括3D打印、激光雕刻等内容在内的木玩创客空间,或者是在机器换人战略推进下的新技能工人培育的课堂,都能看见一个木玩制造现代化的未来。

当职业教育变得越发现代化和国际化,可以预见的是,传统产业在注入创新的力量之后,一定会变得更具有潜力和活力。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刘淑芳 叶炜婷 通讯员 吴梓嫣

居舍

环球首映

数字通信世界杂志

中国商人投稿

更多>最新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百科知识 |  风水起名 |  健康养生 |  科技科学 |  法律知识 |  生活维修 |  旅游休闲 |  综合资讯 |